學習中醫的過程,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等等書籍,都是必讀的經典;反觀西方醫學的教科書,三至五年改版一次,迭代更新,如果還有人提起古希臘時代的「四液學說」,必定招來「不科學」的嘲諷。「為什麼讀古書?」一直是中醫系學生求學過程面臨的靈魂拷問之一。
中醫學除了是研究人體的一門科學,同時也兼具了人與萬物互動的哲學特質。並且,由於人類長期的生活條件並非一成不變,需要考量時空環境的變化,所以也需要具備歷史的觀點,才能全面的理解中醫。中醫學的發展和人體的變化一樣,都是一種動態的平衡,「因人、因時、因地制宜」。
因此,研讀古書,就成為理解中醫「動態平衡」很好的方式。在歷代的各種理、法、方、藥之中,看懂中醫不變的本質,與如何應變的方法。順天應地法自然,這是中醫無法改變的根本精神。而不同的時空背景,人類體質有不同的偏性、產生不同的疾病,於是發展出不同的診斷系統;不同的地理環境,能取得的藥材種類不同,也發展出不同的用藥特色。這是中醫的千變萬化。
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,帶動了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;二十一世紀正在展開的人工智慧,又會將醫學帶往何方呢?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,人與天地的關係如何變化?人類的體質有什麼改變?中醫這個古老的科學,又該何去何從?
民以食為天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化學肥料和農藥開始廣泛運用於農作物的栽培,搭配機械式耕種,能夠大面積生產單一作物,提高產量。但是,提高產量的同時,農作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卻大幅下降(註一)。從營養學的角度而言,營養成分的改變,必然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,甚至造成疾病。舉例而言,如果有飼養寵物的經驗,會發現餵養一般的食物和餵養飼料相比,寵物的精神、毛色、組織的彈性、和抵抗力等種種狀態是不同的。這是因為攝取的食物與其中的營養成分,是組成身體的基本元素;它的變化,會從根本改變體質。
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,氣(屬陽)和形質(屬陰),是相輔相成,互根互用的狀態。萬物包括人體,都是由這兩種屬性共同變化而成。而化學肥料「加速植物生長」和農藥「破壞生長環境」的方式,必然阻礙陰(形質)與陽(氣)的協調,而改變作物的質地與性味(註二),進而改變它的功效。同樣的,當人類生存在這樣的環境、攝取這樣的食物,體質自然與往昔不同。
註一:我們的微量營養素去哪裡了?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89660
註二:指四氣五味。四氣:寒熱溫涼;五味:酸苦甘辛鹹
中醫的四診–望聞問切,實際上就是用心透過感官來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態。其中望、聞、切(觸),也可以運用於農作物和食物的觀察。如果以同樣的方式,來觀察化肥化藥的食物,會發現有幾種狀況:
望:色澤晦暗、缺乏生氣
聞:氣味缺少芬芳、較重濁、氣味單一
觸:組織空洞缺乏彈性、入口麻舌、生痰、口乾舌燥
同樣的狀態,也反映於人類的體質:
望:氣色晦暗少光彩
聞:氣味重濁、聲音中氣不足
觸:組織腫脹、空乏缺少彈性、氣脈壅塞、脈象虛而無力或實而無力
臨床上則顯現幾個重要的特質:
虛實寒熱錯雜
脾胃運化失常
肝肺升降失衡
腎氣不足
而這也正是形質與氣不相協調的結果。
長久以來,中醫「藥食同源」的概念深植人心。臨床常遇到大家詢問,自己的體質應該吃什麼樣的食物與藥物,以達到療養的目的。
事實上,現代人的體質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。雖然在部分的體質分類上,仍然可以適用傳統的辨證方式,給予相應的藥物或食療。但影響更大的,卻是環境污染、食安問題、空氣污染等等,所帶來整體體質的變化,這並不容易用傳統的方式來治療。另外,氣候變遷也正在改變地球的生態,當一般農作物的成長都面臨嚴峻考驗,中藥材又如何倖免?若失去具有療效的中藥材,中醫學又該如何落實?
「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」,由天地之道化育的食物與藥材,是長養人類與群體生命的泉源。也是真正的食療。